污水一級處理系統的前置屏障與關鍵工藝詳解
污水一級處理作為污水處理流程的初始環節,承擔著 “預處理把關” 的重要職責,通過物理分離技術去除污水中易沉淀、易截留的污染物,為后續處理工藝奠定穩定基礎。無論是市政污水處理廠還是工業廢水處理站,一級處理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,其處理效果直接影響整個污水處理系統的運行效率和成本。本文將從技術定義、工藝構成、核心設備、應用場景及優化方向等維度,全面解析污水一級處理的專業知識與實踐價值。
一、污水一級處理的技術定義與核心目標
污水一級處理又稱物理預處理,是指通過格柵截留、沉砂分離、初次沉淀等物理方法,去除污水中粒徑大于 0.1mm 的懸浮固體、漂浮物和部分密度較大的無機顆粒,從而降低污水污染負荷的處理過程。根據《室外排水設計標準》(GB 50014-2021),一級處理的核心目標是實現懸浮物(SS)去除率 50%-70%、化學需氧量(COD)去除率 20%-40%,同時去除 90% 以上的漂浮物和砂粒,為二級生化處理或深度處理創造有利條件。
與依賴微生物代謝的二級處理、依賴化學反應的深度處理不同,污水一級處理具有工藝簡單、運行穩定、成本低廉的特點,主要作用是減少污水中的 “顯性污染物”,避免后續處理設備因雜質堵塞、磨損而降低效能,是污水處理系統的 “第一道防線”。
二、污水一級處理的工藝構成與流程設計
污水一級處理工藝需根據污水性質(如懸浮物含量、污染物類型、水量波動)進行針對性設計,典型工藝由預處理單元和主體處理單元組成,形成完整的物理分離鏈條:
格柵是污水進入處理系統的首個處理設備,通過柵條間隙截留污水中的樹枝、塑料瓶、纖維布等大塊漂浮物和懸浮固體,防止后續泵體、管道和反應器堵塞。格柵按柵條間距可分為:
粗格柵(間距 50-100mm):去除大型漂浮物,保護提升泵等設備;
中格柵(間距 10-40mm):進一步截留中等尺寸雜質;
細格柵(間距 1-10mm):去除細小懸浮顆粒,為沉淀單元減負。
現代污水處理廠多采用 “粗格柵 + 細格柵” 的串聯組合,格柵機類型根據處理規模選擇:小型污水站可用人工清理格柵,大中型處理廠則需配置機械格柵(如回轉式格柵、鏈條式格柵),通過液位差或定時控制實現自動清渣,截留的柵渣經壓榨脫水后外運處置。
2. 沉砂處理單元:分離無機顆粒
沉砂池的核心功能是去除污水中密度較大的無機顆粒(如砂粒、礫石、金屬碎屑),這些顆粒若進入后續處理單元,會磨損設備、沉積堵塞管道,影響工藝穩定性。常用沉砂池類型及特點如下:
平流式沉砂池:構造簡單,通過水平流速(0.15-0.3m/s)和停留時間(1-3min)實現砂粒沉降,適用于中小型污水處理廠;
旋流式沉砂池:利用水力旋流產生離心力,強化砂水分離,占地面積僅為平流式的 1/5,砂粒去除率可達 90% 以上;
曝氣沉砂池:通過曝氣形成螺旋流,在分離砂粒的同時氧化部分有機物,適用于含油類、纖維較多的工業廢水。
沉砂池分離的砂粒需經砂水分離器進行脫水處理(含水率降至 80% 以下),避免二次污染。
3. 初次沉淀單元:去除懸浮固體
初次沉淀池是一級處理的核心單元,利用重力沉降原理去除污水中可沉淀的懸浮固體和部分膠體物質,降低 SS 和 COD 濃度。根據水流方向和結構形式,沉淀池可分為:
平流式沉淀池:矩形結構,水流沿長度方向流動,處理量大、耐沖擊負荷,SS 去除率 60%-70%,適用于各類污水處理場景;
輻流式沉淀池:圓形結構,污水從中心進水、周邊出水,配備機械刮泥裝置,適用于大水量處理(日處理量>10000m³);
斜板(管)沉淀池:在池內設置斜板或斜管,增加沉淀面積,縮短顆粒沉降距離,SS 去除率可達 70%-80%,占地面積僅為平流式的 1/3。
初次沉淀池的設計需控制關鍵參數:表面負荷 1.5-3.0m³/(m²・h)、停留時間 1.5-2.0h,沉淀污泥通過排泥管定期排出,含水率約 95%-97%,需進入污泥處理系統進一步處理。
4. 輔助處理單元:針對性除污
針對含油、含纖維等特殊污水,一級處理需增設輔助單元:
氣浮除油裝置:對食品加工、餐飲、屠宰等含油廢水,通過溶氣釋放微氣泡(直徑 20-50μm),使油粒附著上浮形成浮渣,油類去除率可達 80% 以上;
纖維回收裝置:對紡織、造紙廢水,采用格柵 + 過濾組合工藝截留纖維雜質,實現資源回收同時降低污染負荷。

三、污水一級處理的核心設備與技術參數
核心設備的選型與參數設計直接決定一級處理效果,需根據處理規模和污水特性科學配置:
1. 格柵設備關鍵參數
柵條間距:按處理目標選擇,細格柵最小間距可達 1mm;
過柵流速:控制在 0.6-1.0m/s,流速過低易導致柵前積泥,過高則影響截留效果;
安裝角度:機械格柵安裝角度 60°-90°,人工格柵 45°-60°,便于清渣操作。
2. 沉砂池設計參數
停留時間:平流式 1-3min,旋流式 20-30s,確保砂粒充分沉降;
有效水深:平流式 1-2m,旋流式 2-3m,曝氣沉砂池 2-4m;
曝氣強度(曝氣沉砂池):0.1-0.2m³/(m・h),保證旋流強度同時避免砂粒帶出。
3. 初次沉淀池性能參數
表面負荷:生活污水 1.5-3.0m³/(m²・h),工業廢水根據懸浮物特性調整;
污泥量:生活污水初次沉淀池污泥產量約為 0.5-1.0L/(人・d),工業廢水需根據 SS 去除量核算;
排泥方式:小型池可采用手動排泥,大中型池需配置機械刮泥機 + 虹吸排泥管,實現連續排泥。
四、污水一級處理的功能價值與應用場景
污水一級處理在污水處理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價值,其應用場景覆蓋各類污水處理需求:
核心功能價值
保護后續設備:截留大塊雜質和砂粒,避免泵體、曝氣器、膜組件等設備磨損或堵塞,延長設備使用壽命;
降低處理負荷:減少進入二級處理的懸浮物和有機物,降低生化系統負荷,提高微生物活性和污染物降解效率;
減少污泥產量:提前去除無機顆粒,降低后續處理產生的污泥量,減少污泥處置成本;
應急處理能力:在二級處理系統故障時,一級處理可臨時保障污水基本凈化,避免直排污染環境。
典型應用場景
市政污水處理廠:作為標準預處理單元,與二級生化處理(活性污泥法、生物膜法)配套,處理規模從數千到數十萬噸 / 日;
工業廢水預處理:化工、印染、食品等行業廢水處理的前置環節,去除特異性污染物,降低后續處理難度;
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:小型一體化設備中集成格柵 + 沉淀池模塊,適應農村污水量小、運維能力弱的特點;
河道應急治理:臨時處理站中采用一級處理設備快速降低入河污水濁度和 SS,改善水體外觀。
五、污水一級處理的工藝優化與發展趨勢
隨著污水處理要求的提升,一級處理工藝正朝著高效化、自動化、模塊化方向優化:
自動化升級:格柵、沉砂池、沉淀池集成液位、流量傳感器和 PLC 控制系統,實現設備自動啟停、清渣排泥,減少人工干預;
高效設備應用:推廣斜板沉淀池、旋流式沉砂池等高效設備,提高單位面積處理效率,降低占地面積 30%-50%;
模塊化設計:開發一體化一級處理設備(格柵 + 沉砂 + 沉淀集成),適用于小型化、分散式場景,安裝周期縮短至 1-2 周;
低碳化運行:采用節能型格柵機、低功耗刮泥機,優化水力設計減少水頭損失,降低運行能耗。
污水一級處理雖為物理處理過程,卻是污水處理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礎保障。科學設計工藝流程、合理選型核心設備、精準控制技術參數,能充分發揮其 “前置屏障” 作用,為后續處理工藝高效運行創造條件。在水污染治理日益精細化的背景下,污水一級處理的技術優化將持續推進,為污水處理系統的提質增效提供關鍵支撐。